
未生我时,我在道中;生我之后,道在我中。夫“未生我时,我在道中;生我之后,道在我中”者,盖宇宙人生之玄枢也。道者,无形无名,先天地生,后天地存,囊括万有,贯通古今。未生之先,吾性未形,混然太虚,与道同体;既生之后,形质既具,道寓其中,心性涵容。兹结合华夏儒释道诸子百家之哲思,参以西学智慧,援引经典,以文言阐微。一、道家之观老子《道德经》云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”未生之时,我在道中,即此混成之物,无我无物,冥一不分。庄子《齐物论》曰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”生我之前,道通为一,死生无变;既生之后,道在我中,如《庄子·知北游》言:“道在屎溺。”道无不在,虽形骸具而道心内蕴。故《清静经》谓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”吾人未生,道为根本;既生,道为性命。二、儒家之论孔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。”未生时,天理流行,命赋于微;既生后,德性内具,道在身心。《中庸》开篇明义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。”未生之我,在天为命;既生之我,在人为性。孟子倡性善,云:“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”此即“道在我中”之证。荀子虽主性恶,然《荀子·解蔽》云:“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”道通过心知,可化性起伪。程朱理学言“性即理”,未生时理在太极,既生后理在气中,如《近思录》载:“性即是理,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。”盖道在先天为理,在后天为性。三、佛家之谛佛经云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。”未生之前,我在真如法界,如《华严经》说:“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”生我之后,道在自性,如六祖惠能偈: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。”般若空宗,色空不二,未生时真空妙有,既生后妙有真空。《楞严经》言:“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。”道在心地,不假外求。净土宗倡“是心是佛”,禅宗云“即心即佛”,皆明道在我中之义。四、诸子百家之辨墨家《天志》篇云:“天欲义而恶不义。”未生时,道在天志;既生后,道在兼爱。法家韩非虽重法术,然《韩非子·解老》谓:“道者,万物之所然也。”道在法制之中。兵家孙子曰:“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。”道在民心一致。阴阳家邹衍谈五德终始,道在阴阳消息。纵横家鬼谷子言:“捭阖者,道之大化。”道在机变。皆示道之遍在。五、中西哲学之通西哲柏拉图论理念世界,未生时灵魂在理念界,既生后回忆理念,道在理性;亚里士多德说形式与质料,道如形式,内在于物。康德倡理性自律,道在道德律令;黑格尔辩绝对精神,道在历史演进。然华夏之道,重内在体证,与西学之外在超越相映成趣。《易经》云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未生时,道在形上;既生后,道在形下。中西虽异,其理一也。六、经典古迹之证《尚书·大禹谟》曰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”未生时,道心玄微;既生后,道心在人心。《诗经》云: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。”道在自然之则。《礼记·乐记》言:“人生而静,天之性也。”未生之静,道在性中;感物而动,道在情中。宋儒张载《正蒙》谓:“合虚与气,有性之名。”虚者道体,气者形质,道在我中。王阳明《传习录》云:“心即理也。”道在良知,不待外求。结语综而观之,“未生我时,我在道中”者,道为本体,寂然不动;“生我之后,道在我中”者,道为发用,感而遂通。修行之士,当逆返先天,复归本真,如老子“复归于婴儿”,孔子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佛家“涅槃妙心”。道在日用,莫远乎尔。故曰: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能体此意,则天人合一,物我两忘,岂不盛哉!#卧游寒江悟人间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