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场上,最理想的策略就是通过智谋让敌人自愿投降,而不必交战。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军事家屈指可数,春秋时期的管仲便是其中之一。他曾巧妙运用一计,使齐国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打败了一个敌国,甚至这一计谋在2000多年后,被美国用在了贸易战中,屡屡获得成功。
公元前686年,齐襄公去世。当时,齐襄公并未留下子嗣,王位的继承因此落到了他的两个侄子手中——公子纠和公子小白。公子纠当时身在鲁国,听闻父王去世的消息后急忙启程回国,但途中却得知公子小白已经在先行一步。此时,管仲在公子纠身边,为表忠心,提出愿意带领30名随从,在途中为公子纠除去公子小白,助其顺利登基。
管仲夜以继日地赶路,很快在莒国与公子小白相遇。他趁机发动攻击,射出一箭,准确命中公子小白的胸口,公子小白顿时倒地不起。管仲满心欢喜,带着随从返回,向公子纠报告胜利的消息。公子纠得知小白已死,喜出望外,认为自己已经稳占了齐国的王位,便开始悠闲地返回齐国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当公子纠抵达齐国时,他愣住了。因为此时,公子小白竟然坐上了齐国的王位,成为了齐桓公。原来,尽管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,但他胸前的铜制衣带巧妙地挡住了致命一击。公子纠和管仲意识到情况不妙,急忙逃回鲁国。齐桓公为了断绝后患,命令杀死公子纠,并要求将管仲交给他。公子纠最终被处决,管仲则被押送到齐国。
然而,令管仲没想到的是,齐桓公虽然心中充满恨意,却并没有直接杀害管仲,反而对他表示宽容,把他当作贵宾一样接待。这里,鲍叔牙的作用至关重要。鲍叔牙与管仲早有交情,两人曾一同经商,管仲虽然屡次侵犯鲍叔牙的利益,但鲍叔牙始终宽容待之,这也奠定了历史上“管鲍之交”的基础。
当齐桓公继位时,计划任命鲍叔牙为丞相,然而鲍叔牙却毫不客气地提出:若齐国要崛起,丞相一职只能由管仲担任。最终,齐桓公因为对管仲的才华产生信任,再加上鲍叔牙的调解,决定放下个人恩怨,任命管仲为相。之后,管仲的才干也不负众望,辅佐齐桓公实现了霸业。
管仲在位期间,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极大地增强了齐国的综合实力。特别是在公元前684年到公元前645年之间,管仲与齐桓公合作了长达39年,齐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空前的强盛。在管仲的策略下,齐国甚至没有动用兵力,就成功削弱了老对手楚国的实力。
当时的楚国,由于楚成王的野心勃勃,始终不肯臣服于齐国。齐桓公考虑到楚国的军事力量强大,便询问管仲有没有巧妙的办法来削弱楚国的力量。管仲沉思片刻后提出:“若您给我2000万钱,我可以去楚国买鹿。”齐桓公不解其意,但仍然答应了管仲的要求,拨款2000万。
原来,春秋时期的鹿仅在楚国南方地区有,且楚国人并未意识到鹿的稀缺性。鹿皮对他们来说只是普通的制衣材料,鹿肉则是常见的食物,因此鹿的价格极为便宜,普通市价大约为2钱一头。然而管仲却命令商人以高价收购,刚开始时只是略高于市场价,楚国人并未在意。然而,管仲很快提高了收购价格,从3钱逐步飙升至40钱,这一价格让楚国人大吃一惊。
随着第一个勇敢的楚国人成功售卖鹿,市场的局面瞬间改变。许多人纷纷投入捕鹿行列,甚至放弃了耕作。管仲趁机又暗中操控,开始大量购买楚国粮食,导致楚国粮仓急剧减少,田地荒芜。当楚国国民为捕鹿而丧失了农业生产能力时,齐国突然宣布停止收购鹿,并封锁了贸易中转站,随后又威胁其他诸侯国停止向楚国出售粮食。粮食短缺使得楚国经济陷入困境,民众忍受着极高的物价和贫困的生活。
最终,楚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,人民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。这时,齐桓公考虑到形势有利,问管仲是否该出兵攻打楚国。管仲则提出了另一条“兵不血刃”的计策——开通通道接纳楚国难民。很快,成千上万的楚国百姓涌入齐国,导致楚国的人口锐减,国家的实力迅速下降。当齐军最终进攻时,楚成王不得不屈服,齐桓公顺利成为春秋霸主。
这一历史事件,称为“买鹿制楚”,至今仍被许多人称为商业战争中的经典之例。2000年后,美国也运用了类似的策略,成功地对付了智利、甚至是日本等国。比如1970年,智利的铜矿资源成为美国的目标,美国通过操控铜价,使智利经济受到重创,导致智利社会动荡,最终导致阿连德政府垮台。类似的策略在日本也有过应用,通过操控汇率,使日本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,陷入经济停滞。
然而,这种“买鹿制楚”的策略虽然行之有效,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。首先,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才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操作。其次,只有市场经济相对自由,且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时,这种策略才有可行性。对于那些有强大政府干预的国家来说,管仲的这一“毒计”就未必能奏效。
尽管如此,管仲的这一计谋已经成为历史中的经典例子,影响深远,甚至被后人借鉴至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