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图源/微信公共图片库)
今年5月底,公众号丁香医生发布推文《二手烟,其实是一种霸凌》,之后被深圳卫健委转发,持续引发热议。时代邮刊邀请了20位生活在不同城市、18—35岁的受访者参与相关讨论。
避之不及的二手烟
整合受访者反馈,在餐厅、酒吧、网咖等消费场所,以及火车站、汽车站等公共交通领域,最容易遭受二手烟的“伏击”;也有60%的受访者常在家庭内部、办公场所接触二手烟。
“如果我走在路上时,突然加速狂奔,超越一个人,然后再恢复正常行走速度,那是我在躲避从前面行人那儿飘散过来的烟味。”生活在华南地区某县城的谌慧说,今年3月,她看到上海治理“游烟”的消息很受触动,“不知道我们小县城将来能不能推行这样的管理措施”。
“间接抵抗”与“迎面直击”
90%的受访者面对二手烟时,采取过间接或直接的对抗措施。间接行为主要是从自身出发采取策略,比如尽量躲避、购置空气净化设备等。直接行为则包括与吸烟者本人及所在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正面交涉,或在相关平台投诉等,选择这类方式的受访者仅占15%。
小欧2019年考入长沙一家事业单位,他的办公室里有3个人抽烟。他闻到烟味就觉得头晕恶心,但面对同事和领导,又难以开口劝阻,只能把工位搬到窗边。
几个月后,单位开始创建“无烟单位”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,情况才大有好转。小欧松了口气:“比起新闻里那些为了抵抗二手烟而戴着防毒面具上班的人,我算是个‘幸存者’。”
北京姑娘心茹的一个女性朋友告诉她,会假称怀孕或者患有鼻炎,委婉提醒身边的吸烟者。心茹不太认同:“二手烟的危害无须多言,我觉得不必编由头,直说就行,因为拒绝二手烟是每个人基本的健康权利,并非专属病人或孕妇。”
有争议并非坏事
受访者粗略估计,约六成的吸烟者听到提醒和劝说后,“都比较配合”。但就整体感受而言,85%的受访者认为二手烟问题普遍存在且难以解决。
为什么“难”?受访者给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。一是劝他人不要吸烟会背负较重的人际压力。 二是尽管已有全国性的《公共场所控烟条例》和多个城市的独立控烟条例,落实层面仍存在缺少硬性惩戒措施和监管人手等问题。现居太原的张健柯本身是烟民,但也受不了高铁站台上的“烟雾缭绕”。他曾指着禁烟标识,询问站台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制止抽烟的人,对方回答自己还要负责人流疏导等工作,实在管不过来。
在武汉读研二的何夕因多次向学校行政部门投诉教学楼有人吸烟,被同学称为“二手烟判官”。“像我这样公开抵制二手烟的人,还会被叫成‘烟雾报警器’‘林则徐’,其中有大家表示支持的意思。”但何夕觉得,这类称呼还是有些情绪化和戏谑感。她说,当下有争议和对抗是好事,这并非人群之间的割裂,而是实现更文明的新共识之前的震动。“我真正期盼的是自知自觉的不需要‘二手烟判官’的公共空间,而不是一直顶着这个名号。”
原文首发于《时代邮刊》第489期
2025年8月·新青年
编 辑 | 胡晨曦
审 核 | 李 玲
终 审 | 黄 菲
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