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生活打卡季
周武王在灭掉商朝之后,便将其弟毛叔郑封于毛地,这一地区位于今河南宜阳县。关于“毛叔郑”的封地名称,可以推测“郑地”原本是毛叔郑所在地区的名字,而这个“郑地”很可能指的是今天的陕西华县。后来的周宣王则将他的弟弟姬友封于“郑地”,即后来成为郑桓公的姬友,也是郑国的开国之君。郑国从陕西迁至河南后,并未更改名字,依然称作“郑”。而“毛叔郑”在迁封后,直接沿用了当地的名称,称之为毛国。
类似的封地命名还有卫康叔的例子。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,最初封于康地,后来因“三监之乱”而迁至卫地,因此被称为“卫康叔”。不同之处在于,毛叔郑的名字顺序与卫康叔有所不同。
“毛”字在金文字形中呈弯曲形状,像是动物和人类身上的毛发,最初的含义便指毛发或羽毛。因此,毛地的命名有可能与“毛民”一族有关,而这些毛民的体态特征可能是身体上长毛,或者是身上佩戴羽毛。《山海经》曾描述:“毛民之国在其北,为人身生毛。”这段文字表明毛民的外貌特征,以及他们生活在较为原始的状态下。古人对毛民的记载,往往是带有极为简陋、未开化的色彩。例如《土物志》就提到,“毛人之洲,乃在张屿,身无衣服,凿地穴处;虽去象人,不千言语,齐长五尺,毛如熊猪,众辈相随,是捕鸟鼠。”这一描述将“毛民”刻画成了身无衣物、住在半地穴中的原始人群,体型矮小,毛发浓密,群体生活,主要以捕鸟和老鼠为食。
展开剩余62%这种对“毛民”的原始生活方式的描写,呈现出一种“未开化”的人类形态,正是古人眼中的“毛民”。
关于西周时期毛国的历史记载并不多,然而毛氏家族在西周的地位显赫,其事迹多见于青铜器铭文。从这些铭文中,才能逐渐拼凑出毛国的历史面貌。毛国的首任君主为毛叔郑,西周初期的毛叔郑是周王的高官,地位十分尊崇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武王灭商之后,毛叔郑作为周王的重要支持者,参与了许多重要仪式。例如,毛叔郑在周武王伐商胜利后,捧着“明水”作为祭祀用水,卫康叔负责礼仪,召公奭协助事务,师尚父则牵着祭祀的牲畜。这一过程中,毛叔郑所担任的角色可见其在周朝中高居一席之地。
在周成王时期,另有一位“毛公”出现在史籍中。《尚书·顾命》记载了成王临终时托孤给众大臣的情景,其中毛公与召公、毕公一同担任三公,显示出其显赫的地位。然而,毛公究竟是毛叔郑本人,还是毛叔郑的继任者,至今无法确知。
进入西周中期,周穆王时期的毛班铸造了铭刻有历史事件的班簋,铭文中记载了周成王时代的一次东夷国战役。大意为,周王命令毛伯接替虢成公的官职,掌管繁、蜀、巢三国,并率军征伐东国的狷戎部落。三年后,东国被平定。毛伯将这一系列事件告诉了儿子毛班,并告诫后代要从蛮夷的灭国教训中汲取教训,强调德行和爱民的重要性。为纪念这段历史,毛班铸造了铭文,记录下了这一切。
此外,还有“孟簋”这一青铜器,铭文中记载了孟的父亲随毛公征战,立下军功,孟继承了父亲的荣誉并获得毛公的赏赐。为了纪念这段历史,孟铸造了这件鼎。
更为著名的是“毛公鼎”,这件青铜器被誉为中国的“国宝”。鼎上的铭文长达五百字,详细记录了周宣王即位之初,委托毛公治理国家的政治事务,并赋予毛公丰厚的奖励。毛公的贤明和功勋被铭记于铭文中,鼎作为珍贵的历史遗物,传世至今。
进入东周时期,毛国依然活跃在周王室的政治生活中。例如,公元前626年,周王命毛伯卫授予鲁文公合法的国君地位;公元前618年,毛伯卫奉命前往鲁国请求丧葬费用;公元前594年,毛氏与召氏争权,王孙捷因此杀死了召公与毛伯卫。
公元前536年,毛国发生了政治变故,毛伯卫被杀,毛国宣告灭亡,最终成为东周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