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文侯去世后,魏武侯继位,开启了新的治国篇章。从客观角度来看,魏武侯的统治并没有问题,魏国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强盛,国家的政治、经济状况得到了稳步提升。然而,魏武侯的性格却带有一种强烈的权谋倾向。虽然他已经立了太子,但却始终担心太子会谋害自己,出于这种疑虑,他开始重用自己的小儿子。于是,太子和小儿子并重,这种安排自古以来就是引发祸端的根源。果不其然,在魏武侯去世后,两个儿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免,矛盾愈演愈烈,魏国的内政危机愈加严重。
当时的魏国,国力明显强于赵国和韩国,因此,赵国和韩国自然对魏国的扩张感到担忧,他们深知魏国有可能以某种借口发动战争,灭掉他们两个。而恰在此时,魏国的两位王子内斗,局势变得更加复杂。赵国和韩国便趁机加大了对魏国的施压,落井下石,试图从中渔利。眼看着魏国的局势越来越危急,似乎面临崩溃的边缘,魏武侯的太子却显示出了非凡的毅力,他最终亲手解决了弟弟,打败了外敌赵国和韩国的入侵。魏惠王登基继位,终于稳住了国家的局势。
从表面上看,魏惠王干掉了自己的弟弟,又成功击退了赵国和韩国的进攻,看似是一个非常果断且能力出众的君主。然而,事实上,这并不能完全体现魏惠王的真正才干。赵国和韩国的联军之所以失败,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问题。赵国的国力较强,按理说他们的目标是彻底消灭魏国,然后再联合韩国打压其他敌人。而韩国则希望削弱魏国,让魏国能继续牵制赵国的力量。两国的利益错综复杂,一旦发生争执,联军自然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,最终在魏国面前灰溜溜地撤军。可以说,如果赵国和韩国能够真心合力,魏国当时的窘境根本撑不住。
展开剩余69%尽管魏国险些面临灭顶之灾,但由于赵国和韩国之间的利益博弈,三国的平衡被打破,魏国幸运地存活了下来。数年之后,魏国渐渐恢复了国力,魏惠王也开始摩拳擦掌,准备找赵国和韩国的麻烦。魏国的实力确实不可小觑,曾经攻占过赵国的都城邯郸,也差点将韩国灭亡。但每当魏国强势崛起之时,赵国和韩国总是能通过某种方式恢复元气。这并不是赵国和韩国运气好,而是因为在关键时刻,齐国总会适时地对魏国施以援手,维持三国的微妙平衡。
大家应该都知道“围魏救赵”或“围魏救韩”的典故,这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,主角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孙膑。孙膑是鬼谷子的弟子,后来他因为一场与庞涓的争斗,遭到了庞涓的陷害,被折磨致残。孙膑逃到齐国后,开始与魏国敌对,最终多次打败了庞涓。许多人在谈论这段历史时,往往会觉得魏惠王眼光狭窄,错过了孙膑这个才俊。大家认为,如果魏惠王能够早早重用孙膑,或许魏国能一举吞并赵国和韩国,统一三晋。
然而,我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。就像前文提到的魏惠王能击退赵韩联军一样,如果赵国和韩国能够齐心协力,魏国当时无论如何都撑不下去。因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,个人的能力和谋略根本无法改变最终结果。孙膑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,但他的成功离不开齐国的支持。魏国的对手不仅仅是赵国和韩国,还有背后的强大力量——齐国的介入才是改变战局的关键。如果魏国的敌人只是赵国和韩国,那么无论如何,魏国也无法避免被削弱的命运。
然而,当齐国加入其中,局势便发生了转变。孙膑的计策其实并不复杂,他用的最多的一招就是:“你魏国敢出兵,我就偷袭你的都城。”这招看似简单,却能发挥出极大的战略效应。魏国的军力本就有限,一旦庞涓带领大军向赵国和韩国出击,魏国的防线必定出现漏洞。而只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威胁到魏国的都城,庞涓就不得不放弃围攻其他敌国,匆匆撤回。
破解这种局面,光靠重用孙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,魏国必须要有更强大的军力和足够的国土支持,才能真正克服这种困境。然而,魏国当时的国力虽然强盛,但仍远未达到能够碾压赵国和韩国的程度。而齐国的介入,恰恰扼制了魏国的扩张势头,使得魏国未能实现统一三晋的目标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齐国的介入并非单纯的“正义行为”,而是一种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谋。齐国显然不希望三晋重新合体,因为一旦三国合并,地理上的优势将极大增强,齐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。正因如此,齐国才积极支持赵国和韩国,维持三国的分裂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