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周朝国号为何叫“周”,唐朝的张守节在注释《史记·周本纪》时曾提到:“因太王所居周原,因号曰周。”换句话说,周朝的国号来自于古公亶父所在的“周原”地区。由于古公亶父定居于此,因此他所建立的国家便以“周”命名。这种取地名为国号的做法,符合中国历史中常见的传统。
史书记载,在商王武乙时期,古公亶父的部落原本名为“豳”。为了避开来自狄戎的侵扰,古公亶父将部族迁移到了岐山周原一带,开始了他的新生活,也因此改称为“周”。在周原这一块肥沃的土地上,古公亶父推行了“务耕织、行地宜”的农业政策,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使得这个昔日的逃难部族迅速崛起,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国家。
然而,周原这样一片肥沃的土地,怎可能无人居住,任由古公亶父轻松迁入并占领?随着甲骨文的出土,我们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,原来“周”这个名称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激烈的历史内幕。并非仅仅是因为“周原”之地而得名。
首先,周字的含义是什么?
展开剩余79%甲骨文中的“周”字,形状类似于田地里密集栽种的庄稼,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。有学者认为,“周”字本义就是指农作物紧密排列的样子,后来引申为“细密、完备”的含义。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一书中提到“周,密也”,将“周”解释为稠密、紧密。现代学者则认为,这个字形像方格纵横,或许是“雕”字的早期形态。虽然“周”字的确切本义尚无确凿证据,但可以推测,它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周国的起源
根据史书记载,古公亶父在迁徙到岐山周原后,才依据周原的地名更改部族名称,至武乙时期才正式出现“周国”。然而,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,武丁时期(约公元前1250年—前1192年)就已出现了“周国”的存在。甲骨文中有卜辞记录:“贞: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,由王事。丁未卜,侯……弗敦周,八月。甲午卜,宾贞:令周乞牛多(子)”,这些文字显示,商朝在与周国的交往中,曾有过“剪周”和“敦伐周”的行动,表明武丁时期的商朝与周国的关系并不友好,且双方发生过冲突。
有趣的是,在《史记》中记载了崇侯虎与周伯姬昌的故事,崇侯虎向纣王诬陷姬昌,导致姬昌被囚禁。这引发了一个问题:历史上所提到的“崇侯虎”是被周人污名化了,还是他与武丁时期的崇侯虎只是名字上的巧合?可以确定的是,在武丁时期,“周国”已经存在,而且商周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。
商朝究竟是否存在两个周国?
这个问题在考古学和历史文献中找到了答案。实际上,商朝时期确实存在两个不同的周国。宋代历史学家罗泌在《路史·国名纪甲》中提到,黄帝的后裔建立了一个名为“郮”(zhōu)的国家,位于岐山之下,地理位置与后来的“周原”相似。黄帝后裔在这里生活,并且以耕种为生,因此很有可能创造了“周”字。
在一件周代青铜簋上,铭文显示“簋:周生作楷妘媅媵簋”。李学勤等学者研究后发现,这里的“周”字其实是一个族徽,形态与后来的“周”字有所不同,且该族徽并非周王室的标志。因此,研究者认为这件铭文是描述妘姓周氏族群与楷国的联系,这表明“周”这个族名早已在不同姓氏间使用。
根据古代的政治传统,“氏”通常与封地有关,因此妘姓周氏被封在了周地,建立了一个独立的“周国”。可见,岐山之阳的“郮国”与商朝时期武丁与周国之间的紧张关系,其实是同一个政权——妘周政权。而古公亶父建立的姬周政权,正是在妘周灭亡后崛起的。
姬族是否灭掉了妘周?
从上文可以看出,商朝时期确实有两个周国——妘周和姬周。那么,妘周是如何灭亡的呢?我个人认为,古公亶父很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。因为在商朝的历史中,妘周与商朝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,而古公亶父通过击败妘周,最终获得了商朝的信任。这样一来,姬周便得到了商朝的支持,并成为商朝西部地区的战略支点。
如果古公亶父确实是从豳地迁徙到岐山的一个部族,那么他如何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,从一个逃难的部族迅速崛起并灭掉商朝呢?这显然不符合逻辑。但如果他是为了扩张势力,侵占并吞并了妘周的领土,这种解释便能合理解释姬周的崛起。
因此,史书中描述的古公亶父的“迁岐”并非如表面上看起来那般和平与单纯。实际上,他很可能通过一场对妘周的侵略,成功占领了周原,并继续沿用了妘周的国号“周”,为后来的姬周政权奠定了基础。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《路史》、甲骨文等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操盘十大技巧,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股票市场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